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

看了些書評,很多人說這是一本沉重的書。

先說,為了擔任起「好媽媽」這個看似理所當然卻沉重的身分,女性對家人的付出與犧牲絕對是無庸置疑的。當中有多少的淚水、無奈及委屈都只能往肚子裡吞。

要讀這本書,必須先將「這本書就是在指責、公審媽媽」的這種強硬偏見屏除,才能慢慢咀嚼並自我檢視書中所談到的各種生活環境、心理狀態等許多會造成壓力與創傷的原因,而非一昧的叫囂說 「那就都生男生就好啦」。

「身為母親的我們,如果不能徹底認識自己的情緒,或無法好好控制,那麼,與我們最親近的子女,將為此付出代價。」

亞洲人在親情、愛、感恩及孝順的觀念傳達及實踐上非常的執著,每個人都被這些無形但微妙的線牽引著。掌握得好就是一家和樂,若重心偏了,就像外觀亮麗新穎的房子,實際上地基打得並不穩、鋼筋水泥裡混了砂石,雖然看不到,也可以裝作不知道,可是事實就是整個樓盤搖搖欲墜。

為什麼談的是女兒?因為女兒貼心、懂媽媽?甚麼是貼心?是懂得察言觀色、讓媽媽歡心與放心?要當個乖巧、會察言觀色的女兒,又可能需要面對及付出甚麼代價?媽媽與女兒又是以什麼樣的關係存在著?

當初,我連「想購買這本書」的這個舉動,都會產生書中反反覆覆提到的罪惡感。

這幾年,家裡發生了一些事,讓一向溫和的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憤怒、怨氣及各種負面情緒。這讓我想起成長過程中,已漸漸淡忘的家庭對話及經歷,努力想當好女兒的我,開始質疑起所有的大小事。面對這龐大、吞噬性強的情緒,我試著理性消化。但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及道理,這條公式我算不出來。

閱讀這本書,就像把自己的情緒赤裸裸地放在解剖台上,清楚透徹地看明白裡面到底發生了甚麼事。才開始翻閱前面幾頁,就像小時候讀雜誌裡的星座與血型解析,倒吸一口氣直呼「沒錯!就是這樣!怎麼可以形容得這麼貼切、這麼準!」

當全世界都在歌頌母親的偉大,卻無意間造成女性們的壓力,也似乎間接的賦予人人都有檢視媽媽的權力、無時無刻投與 「關愛的眼神」,多方指點確保妳是一個好媽媽等各種令人咋舌的畸形現象。過去的社會,男人大多沒有參與育兒的過程,這讓媽媽更感到無助,孩子成了生活 (甚至生存) 唯一的寄託。

記得移民後第一次回台灣,雖然興奮卻也需要適應台灣在多年後的轉變,新建築、新道路,還意外地發現因為服務業的崛起,讓有些店家開始放下輕藐及咄咄逼人的態度。

在超大連鎖店裡無頭緒地尋寶,覺得台灣的商品真的多到令人眼花撩亂,難怪會爾有所聞「血拚買到失心瘋」。這個情況,在紐西蘭住的我們是完全無法體會的,因為實在沒有東西可以讓你買到剁手。

對於店家的優惠及會員制度有些疑問,我媽向服務台詢問細節。沒想到工作人員的態度非常不友善,竟把我媽吼到掉淚。一肚子委屈,她決定客訴。出乎意料的,她回頭瞪了我一眼,以責備及不滿的口氣說,「妳也不會站出來講回去!」

當時還是高中生的我不知如何反應。雖然知道她在氣頭上,但對於突如其來的怪罪,讓我一時腦筋空白、愣在原地。「蛤?!?」我心裡盡是問號,被莫名的指責感到不知所措、很是無辜。

「愛是自私的。」

「多數女性也不惜奉獻與犧牲自己,只願找到能保護自己的人。」

「當丈夫不肯給予她們所期待的,或者不能滿足她們所要的,因為無法獲得滿足,進而將這個代價或要求轉嫁到孩子身上。」

「和朋友的約定可以違背,面對母親的要求卻無法拒絕,這正是身為女兒的現實。」

「當母親對女兒的依賴,達到無法接受女兒心理上的分離或獨立的程度時,這個依賴雖然暴露了母親的懦弱,卻也讓母親成為孩子眼中具有威脅性的恐懼來源。」

與他人不同,看完這本書,我反而有種 「原來如此」的愉悅與解脫。除了得到我要的解答,也了解應該怎麼樣去看待及處理自己的情況。我想,這就是作者希望能達到的結果。

我必須重覆地說,心理狀態等同健康狀態,沒有人會拿道德、孝道去綁架一個人,讓她不能做身體健康檢查。感恩父母、重視親情,是可以跟調適心理、修復情感創傷同時存在、進行的,不需要有背叛及愧疚感。

正視面對及認識問題的癥結所在,才能避免長久的精神傷害及無止盡的錯誤輪迴。

我很佩服作者,願意鼓起勇氣出版這種與世俗眼光相牴觸的書。明知一定會有許多不能同理的叫罵聲,卻也認定能夠帶領更多人走出陰霾,在多數人都沒有勇氣去探索的心理層面,利用諮商心理師的專業累積,幫你釐清因果,讓你更了解自己,也更能寬心的活出自我。

推薦此書給需要療傷或想給予孩子更健全心理狀態的妳。